杭州西湖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荷花的盛花期。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中唯一以荷命名的景点,到这里赏荷更是暑天之快事。西湖荷花早在唐宋就很有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余杭形胜》诗中说:“绕郭荷花三十里”,盛赞荷塘广阔,花繁似海。宋代文豪苏东坡在《夜泛西湖五绝》中盛赞西湖荷花溢香:“荷花夜开风露香。”宋代诗人杨万里吟咏西湖荷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更是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西湖荷花的盛景。
置身曲院风荷园内,但见那田田莲叶摇曳着绿色衣衫,妩媚动人。一枝枝亭亭玉立于碧波之上的荷花,粉荷带露,红荷映霞,盈盈欲滴,灼灼似火,使夏日的西湖增添了别样风情,一派“万杆高荷映镜光”的迷人景色,尽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正如杨万里所吟咏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伫立湖边,细看那荷花,未开的,含苞待放,露出多彩的发尖,妖娆妩媚,似少女忍俊不禁而抿笑的小口,欲启未启;又酷似脉脉含情的娇羞少女,期待着美丽与芳华尽现;绽放的,花瓣尽情伸展,俏立于沁兰涵水之上,宛若风情万种的碧波西子,又如丰姿初发的姑娘,舒展那绿色的外衣,袒露出鲜艳多姿的淡红色娇衫,独领风骚;掩映于荷叶间的,它将自己绰约的风姿掩映于翠叶丽水之间,清风吹拂,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犹如白居易笔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一位佳人,因模糊而更加迷人。九曲桥蜿蜒曲折,更为赏荷增添了妙趣,人从小桥上走过,如在荷中行,画中游,荷花露出笑脸相迎,荷叶翩翩起舞相送,情趣无限。
放眼湖面,满池的荷花迎风起舞,婆娑的身影倒映在湖中。花虽然多,却听不见蜂蝶的喧闹,只偶尔有几只小蜜蜂来光顾。门庭虽然冷落,却也少了纷争和名利的追逐,这也许正是荷花高洁的性格所致吧?
把目光焦距在一株盛开的荷花上,只见花瓣一片一片,整齐而密集,排列得错落有致,但丝毫不显零乱。嫩黄的花蕊簇集成团,包容着小小的莲蓬。每一片花瓣的颜色都由浅至深,真让擅长丹青的画师也很难描绘。
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之中,不禁凝神思索,古人很多咏荷的诗句纷至沓来……是啊,荷花!多少人赞美过你,描绘过你,把许多美好的名称赋予了你。荷花除了叫莲花外,还被称为芙蓉、藕花、水芝、水芸、泽芝、水旦、水华、玉环等多种名称。荷花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和高洁的品性,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古人李时珍以其荷花外形在《本草纲目》解释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称赞道:“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古人还以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等。荷花出尘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人们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素有“花中君子”的雅称,它的高洁、无邪,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历代骚人墨客多有吟咏。但在诗人名家们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各不相同的性格。沈约相中了它的孤高,说:“池中所以绿,待我放红光。”崔橹欣赏其“荷塘半日染来红,瘦尽金石昨夜风”的憔悴;温飞卿赞美它“三秋庭绿尽迎香,唯有荷花守红死”的骨气;李白觉得它好玩,“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李商隐感悟它率直,“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白居易为它的周遭环境不洁而不平:“下有青泥污,馨香无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是啊,赏荷的情趣是人们主观意念的反映。在我国的古典文学里有两篇著名的赏荷文章。一篇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另一篇是清代李渔的《芙蕖》。两文各赋予荷花以不同的风格。在周敦颐文章里,把荷花刻画成“君子”,这位“君子”除了有亭亭玉立的外在风貌外,尤其可贵的是出淤泥而不染,而且不蔓不枝,心中通达而个性正直。一位洁身自好、孤傲、清高、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但这只是一位独善其身的“君子”。而李渔笔下的荷花却充满着奉献的精神,荷花从卷卷小叶出水之日起,到花开茂盛之时,历经夏秋两季,美化人类的环境,使人们赏心悦目。即使是秋深了,花也谢了,它还要结出莲房供人们继续观赏,不到白露为霜的时候它是不会休息的,并且还要把莲实和藕节贡献给人们。就是到了它的最后时候,霜中的败叶也要供人们包裹食品之用。两文前者文采好,后者立意高。
荷花不像牡丹一样雍容华贵,不像梅花那样迎寒吐芳,也不像兰花那样小巧清秀,然而,她默默无闻地为酷暑散阵阵芬芳,送丝丝清凉。啊!我爱荷花,爱它那亭亭玉立的姿态,爱它的纯洁鲜美,更爱它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风亮节!
下一条: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杭州西湖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荷花的盛花期。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中唯一以荷命名的景点,到这里赏荷更是暑天之快事。西湖荷花早在唐宋就很有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余杭形胜》诗中说:“绕郭荷花三十里”,盛赞荷塘广阔,花繁似海。宋代文豪苏东坡在《夜泛西湖五绝》中盛赞西湖荷花溢香:“荷花夜开风露香。”宋代诗人杨万里吟咏西湖荷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更是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西湖荷花的盛景。
置身曲院风荷园内,但见那田田莲叶摇曳着绿色衣衫,妩媚动人。一枝枝亭亭玉立于碧波之上的荷花,粉荷带露,红荷映霞,盈盈欲滴,灼灼似火,使夏日的西湖增添了别样风情,一派“万杆高荷映镜光”的迷人景色,尽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正如杨万里所吟咏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伫立湖边,细看那荷花,未开的,含苞待放,露出多彩的发尖,妖娆妩媚,似少女忍俊不禁而抿笑的小口,欲启未启;又酷似脉脉含情的娇羞少女,期待着美丽与芳华尽现;绽放的,花瓣尽情伸展,俏立于沁兰涵水之上,宛若风情万种的碧波西子,又如丰姿初发的姑娘,舒展那绿色的外衣,袒露出鲜艳多姿的淡红色娇衫,独领风骚;掩映于荷叶间的,它将自己绰约的风姿掩映于翠叶丽水之间,清风吹拂,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犹如白居易笔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一位佳人,因模糊而更加迷人。九曲桥蜿蜒曲折,更为赏荷增添了妙趣,人从小桥上走过,如在荷中行,画中游,荷花露出笑脸相迎,荷叶翩翩起舞相送,情趣无限。
放眼湖面,满池的荷花迎风起舞,婆娑的身影倒映在湖中。花虽然多,却听不见蜂蝶的喧闹,只偶尔有几只小蜜蜂来光顾。门庭虽然冷落,却也少了纷争和名利的追逐,这也许正是荷花高洁的性格所致吧?
把目光焦距在一株盛开的荷花上,只见花瓣一片一片,整齐而密集,排列得错落有致,但丝毫不显零乱。嫩黄的花蕊簇集成团,包容着小小的莲蓬。每一片花瓣的颜色都由浅至深,真让擅长丹青的画师也很难描绘。
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之中,不禁凝神思索,古人很多咏荷的诗句纷至沓来……是啊,荷花!多少人赞美过你,描绘过你,把许多美好的名称赋予了你。荷花除了叫莲花外,还被称为芙蓉、藕花、水芝、水芸、泽芝、水旦、水华、玉环等多种名称。荷花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和高洁的品性,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古人李时珍以其荷花外形在《本草纲目》解释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称赞道:“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古人还以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等。荷花出尘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人们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素有“花中君子”的雅称,它的高洁、无邪,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历代骚人墨客多有吟咏。但在诗人名家们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各不相同的性格。沈约相中了它的孤高,说:“池中所以绿,待我放红光。”崔橹欣赏其“荷塘半日染来红,瘦尽金石昨夜风”的憔悴;温飞卿赞美它“三秋庭绿尽迎香,唯有荷花守红死”的骨气;李白觉得它好玩,“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李商隐感悟它率直,“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白居易为它的周遭环境不洁而不平:“下有青泥污,馨香无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是啊,赏荷的情趣是人们主观意念的反映。在我国的古典文学里有两篇著名的赏荷文章。一篇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另一篇是清代李渔的《芙蕖》。两文各赋予荷花以不同的风格。在周敦颐文章里,把荷花刻画成“君子”,这位“君子”除了有亭亭玉立的外在风貌外,尤其可贵的是出淤泥而不染,而且不蔓不枝,心中通达而个性正直。一位洁身自好、孤傲、清高、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但这只是一位独善其身的“君子”。而李渔笔下的荷花却充满着奉献的精神,荷花从卷卷小叶出水之日起,到花开茂盛之时,历经夏秋两季,美化人类的环境,使人们赏心悦目。即使是秋深了,花也谢了,它还要结出莲房供人们继续观赏,不到白露为霜的时候它是不会休息的,并且还要把莲实和藕节贡献给人们。就是到了它的最后时候,霜中的败叶也要供人们包裹食品之用。两文前者文采好,后者立意高。
荷花不像牡丹一样雍容华贵,不像梅花那样迎寒吐芳,也不像兰花那样小巧清秀,然而,她默默无闻地为酷暑散阵阵芬芳,送丝丝清凉。啊!我爱荷花,爱它那亭亭玉立的姿态,爱它的纯洁鲜美,更爱它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