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组织退休党员教师赴临安党建基地考察学习
栏目:校内动态  加入时间:2013-10-18 13:44:41  来源:体育与健康学院  点击次数:58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党组织建设,提高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体育与健康学院于2013927日组织了近30位退休党员教师和退休教师,在所在镇党委领导的陪同下,对浙江省临安市於潜镇鹤村的《民族日报》纪念馆进行考察学习,徐观德馆长给予了热情的接待,专业解说员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从纪念馆整体布局来看,其分前后两进,正大门厅上写有“《民族日报》社旧址”,门厅的左右两侧分别悬挂着《天目颂》、《在天目山上》两首歌曲。正大门的后面两侧分别挂着当年报社的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名单和《民族日报》概况介绍。走进大门,两边存放着当年印刷时用过的圆墨台和四开印刷机,正中间是临安市委书记写的前言碑记。中间天井树有一组创办报刊工作情形群雕。后厅中央安放着《民族日报》创始人之一——王闻识烈士雕像。整个纪念馆的两侧墙壁上悬挂着当年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照片及简历,以及一些珍贵的史料。

据徐观德馆长介绍,《民族日报》是中共浙江省工作委员会于193811月在金华筹备,次年元月5日在於潜镇鹤村创刊的一份以宣传抗日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日报,版式结构初创期为四开四版,有时六版,后改为对开两张六版,栏目非常丰富。《民族日报》从创刊到休刊,前后不到七年,而和日寇、汪伪汉奸及国民党投降势力斗争最激烈、最残酷的五年是在鹤村渡过。有十九名中共地下党员、“民先队员”和抗日新闻工作者,为捍卫中华民族的神圣尊严,抗日救国,竟遭反动势力的绑架和囚禁,经受了各种毒刑的摧残,有十二名中共地下党员和抗日新闻工作者惨遭屠杀,喋血报坛!各位老党员认真的听完了解说员的讲解,并观看了专题纪录片《血染的报旗》,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的悲痛和气愤,对于他们而言,这段历史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各位先烈们为我们抗日救国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同时,我们也应当引以为鉴,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贡献一切!

为传承《民族日报》社的民族精神,临安县人民政府在1988年将《民族日报》社旧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出专项经费对旧址进行兑现征用。1999年至2000年,临安市政府再次筹集经费30万元,依照“修旧如旧,维持原有格局”的原则,对濒危的旧址建筑进行全面修缮。2002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面的《民族日报》文献、史料实物的抢救性征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市委宣传部还召集了各相关职能部门分解任务、明确措施,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从规划设计、评审,经费的筹措,资料的甄别、遴选,到附属设施的建设、展览设施的施工,于2004924日,《民族日报》纪念馆落成开放。随后,又制作了专题纪录片《血染的报旗》,并出版了图书《抗日烽火中的民族日报》。

《民族日报》的创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抗日前线将士源源不断地输送了“纸弹”的同时,也为沦陷区的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理应将这一具有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特点的红色教材发扬光大。

在考察之余,各位退休老党员还受到了在临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校友的热情接待,于海达调研员也代表体育学院向各位校友赠送了礼品。在他们的带领下,各位退休老党员考察了临安市的农家避暑、景点开发、山核桃产业等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活动最终圆满结束!

 

                     合影留念

                                                   合影

 

                     仪式

                                                   仪式

                     参观

                                                    参观

 

 

校内动态

体育学院组织退休党员教师赴临安党建基地考察学习

· 2013-10-18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党组织建设,提高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体育与健康学院于2013927日组织了近30位退休党员教师和退休教师,在所在镇党委领导的陪同下,对浙江省临安市於潜镇鹤村的《民族日报》纪念馆进行考察学习,徐观德馆长给予了热情的接待,专业解说员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从纪念馆整体布局来看,其分前后两进,正大门厅上写有“《民族日报》社旧址”,门厅的左右两侧分别悬挂着《天目颂》、《在天目山上》两首歌曲。正大门的后面两侧分别挂着当年报社的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名单和《民族日报》概况介绍。走进大门,两边存放着当年印刷时用过的圆墨台和四开印刷机,正中间是临安市委书记写的前言碑记。中间天井树有一组创办报刊工作情形群雕。后厅中央安放着《民族日报》创始人之一——王闻识烈士雕像。整个纪念馆的两侧墙壁上悬挂着当年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照片及简历,以及一些珍贵的史料。

据徐观德馆长介绍,《民族日报》是中共浙江省工作委员会于193811月在金华筹备,次年元月5日在於潜镇鹤村创刊的一份以宣传抗日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日报,版式结构初创期为四开四版,有时六版,后改为对开两张六版,栏目非常丰富。《民族日报》从创刊到休刊,前后不到七年,而和日寇、汪伪汉奸及国民党投降势力斗争最激烈、最残酷的五年是在鹤村渡过。有十九名中共地下党员、“民先队员”和抗日新闻工作者,为捍卫中华民族的神圣尊严,抗日救国,竟遭反动势力的绑架和囚禁,经受了各种毒刑的摧残,有十二名中共地下党员和抗日新闻工作者惨遭屠杀,喋血报坛!各位老党员认真的听完了解说员的讲解,并观看了专题纪录片《血染的报旗》,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的悲痛和气愤,对于他们而言,这段历史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各位先烈们为我们抗日救国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同时,我们也应当引以为鉴,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贡献一切!

为传承《民族日报》社的民族精神,临安县人民政府在1988年将《民族日报》社旧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出专项经费对旧址进行兑现征用。1999年至2000年,临安市政府再次筹集经费30万元,依照“修旧如旧,维持原有格局”的原则,对濒危的旧址建筑进行全面修缮。2002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面的《民族日报》文献、史料实物的抢救性征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市委宣传部还召集了各相关职能部门分解任务、明确措施,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从规划设计、评审,经费的筹措,资料的甄别、遴选,到附属设施的建设、展览设施的施工,于2004924日,《民族日报》纪念馆落成开放。随后,又制作了专题纪录片《血染的报旗》,并出版了图书《抗日烽火中的民族日报》。

《民族日报》的创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抗日前线将士源源不断地输送了“纸弹”的同时,也为沦陷区的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理应将这一具有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特点的红色教材发扬光大。

在考察之余,各位退休老党员还受到了在临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校友的热情接待,于海达调研员也代表体育学院向各位校友赠送了礼品。在他们的带领下,各位退休老党员考察了临安市的农家避暑、景点开发、山核桃产业等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活动最终圆满结束!

 

                     合影留念

                                                   合影

 

                     仪式

                                                   仪式

                     参观

                                                    参观